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卒中中心多院区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为充分发挥卒中中心联盟单位在卒中防治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价值,构建标准化卒中诊疗服务流程,推动卒中治疗规范化发展,持续提升卒中临床诊治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本着 “关爱健康、守护卒中患者” 的核心原则,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办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卒中中心多院区学术交流会议”,于 2025 年 8 月 22 日(周五)在我院天河院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下主会场+线上同步直播”双模式,设置学术讲座与病例分享两大核心板块,面向各联盟单位实时传递优质学术资源,实现跨地域医疗经验的高效互通与共享。
会议在脑血管病专科魏磊主任的主持下正式拉开帷幕。魏主任围绕卒中中心联盟的建设历程、协作架构及阶段性成果展开详细介绍,高度肯定了联盟单位间 “双向转诊、上下联动” 诊疗模式在缩短卒中救治时间、提升区域救治效率中的关键作用,为整场会议奠定了专业、务实的学术基调。

学术讲座:聚焦前沿动态,夯实规范诊疗基础
戴永强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以 “脑卒中取栓进展” 为主题,系统梳理了缺血性脑卒中取栓发展史,他结合国内外最新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详细解读了取栓指征、术中操作、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的进展,为推动技术下沉提供了清晰路径。

魏磊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深度解读《缺血性脑血管病 2025 年研究进展》,从四大核心维度展开专业剖析:在血管内治疗领域,重点介绍了桥接治疗、反桥接治疗、中小动脉梗死的取栓;在静脉溶栓方向,从晚窗治疗、轻度卒中、早期抗血小板三个方面分析;在二级预防板块;分析了血管搭桥新证据,合并房颤的抗凝治疗,整场解读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帮助参会者及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

张炳俊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院区)围绕 “基孔肯雅热与卒中防治的关联” 展开专题分享。他首先全面介绍了基孔肯雅热的疫情现状、流行病学特征(如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关节痛、皮疹)及综合治疗方案;随后通过 “基孔肯雅热病毒相关脑炎”“急性坏死性脑病继发于基孔肯雅热感染” 等真实临床案例,深入剖析了该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难点、鉴别要点及重症患者的救治策略。同时,针对基孔肯雅热与卒中的潜在关联,提出了 “早期筛查 — 精准干预 — 长期随访” 的防控建议,为临床医生拓展了诊疗视野。

本环节由武平县人民医院饶金峰教授、潮州市中心医院陈彦彬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艳宇教授共同主持。各位主持人精准把控议程节奏,针对讲座中的临床疑点引导专家与参会者展开互动讨论,如 “基层医院如何快速识别基孔肯雅热合并脑炎”“取栓技术在低资源地区的落地路径” 等,进一步深化了学术内容的理解与吸收。
病例分享:立足实战案例,传递精准诊疗经验
黄巧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为参会者分享了1例“心源性栓塞的病例分享以及思考”的病例,详细展示了患者的病程发展,影像学、实验室检查,以及初始治疗方案,最后抛出临床诊疗中的核心疑问,引发全场深度探讨。

廖伟锋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以 “‘栓’不住的青春:大脑派的奇幻漂流” 为生动主题,分享一例 “脑梗死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 的特殊病例。他从患者的基础疾病管理切入,详细复盘了诊疗全过程:术前评估阶段、术后随访环节,强调了 “卒中康复 + 甲状腺功能监测” 同步推进的重要性。整场分享为临床处理 “卒中合并内分泌疾病” 的复杂病例提供了宝贵经验。

许伟教授(潮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分享 “超过时间窗脑梗死急诊取栓” 的典型病例,打破了 “时间窗绝对限制” 的传统认知。他详细介绍了该患者的术前评估流程,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础疾病,最终确定手术方案。同时,复盘了术中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控措施,为临床处理时间窗外卒中患者提供了 “影像学指导下个体化治疗” 的实践范本。

饶婷英教授(武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围绕 “复杂病史下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后的致命转折” 展开分享,聚焦一例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后出血” 的高危病例。她首先梳理了患者的复杂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分析了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如血压控制不佳、肾功能不全等);同时,分享了此次特殊病例的体会”,为基层医院规避诊疗风险、提升术后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病例分享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雪娇教授、郑璐教授共同主持。两位主持人引导专家针对病例中的争议点(如治疗方案选择、并发症处理)展开深度讨论,如 “复杂病史患者抗栓治疗的平衡策略”“时间窗外取栓的适应证把握” 等,推动参会者从 “病例复盘” 中提炼临床思维,实现经验的高效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