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普】帕金森病药物失效怎么办?脑起搏手术的获益与风险

发布人: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25-08-26

当家里的帕金森病患者从 “吃药就能好好吃饭” 变成 “药劲一过就握不住勺子”,当曾经能自己穿衣服的老人,在药效消退时连纽扣都扣不上 —— 这可能不是病情突然加重,而是帕金森病治疗中常见的 “剂末现象”。不少家属会焦虑:药物慢慢 “不管用” 了,难道就只能看着病情恶化?其实,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 “脑起搏手术”)正是应对这种情况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从家属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聊聊药物失效后的应对方案。

 

 

先搞懂: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 “生命周期”—— 从蜜月期到开关现象、剂末现象

 

蜜月期

帕金森病的核心问题是大脑中 “多巴胺” 神经递质减少,而常用的左旋多巴类药物,就像 “补充多巴胺的援兵”。在病程早期,患者会经历一段 “蜜月期”—— 这是药物治疗的黄金阶段。此时大脑对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很高,通常每天吃 1-2 次药,就能让手抖、僵硬等症状得到稳定控制,患者几乎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个阶段一般能持续 3-5 年,有些患者甚至能达到 8 年,家属会明显感觉到 “只要按时吃药,老人就和没生病时差不多”。

但随着病程进展,大脑中多巴胺神经元进一步减少,对药物的 “储存和释放能力” 逐渐下降,“蜜月期” 就会慢慢结束,随之可能出现两种典型的药物反应异常现象。

 

开关现象

就像电路突然断电又来电,患者的症状会在 “开期”(药物起效,症状缓解)和 “关期”(药物失效,症状加重)之间突然切换,没有明显的过渡。比如正在走路时,突然像被 “冻住” 一样迈不开步(关期),几分钟后又能正常行走(开期);或者吃饭吃到一半,手里的筷子突然掉在桌上,过一会儿又能重新拿起。这种突然变化不仅影响生活,还可能带来安全风险,比如过马路时突然 “关期” 发作。

 

剂末现象

和开关现象的 “突然切换” 不同,剂末现象是 “逐渐加重” 的过程:药物起效时(开期)症状缓解,随着时间推移,症状慢慢加重,没到下一次吃药时间,就已经明显影响生活,直到吃下一顿药才好转。

家属可以观察这些典型表现:

失去控制:

比如早上吃药后能活动 3 小时,之后突然出现腿发沉、走路小碎步,直到吃下一顿药才好转;

动作迟缓:

药效好时能自己刷牙,药效差时牙刷都握不稳,甚至吃饭时勺子频繁掉落;

情绪变化:

剂末时段可能出现焦虑、烦躁,家属会觉得 “老人突然变暴躁”,其实是身体不适的反应。

当这些情况频繁出现,且调整药物剂量、种类后仍没改善时,就需要考虑更积极的干预手段了。

 

 

脑起搏手术:不是 “换一种药”,而是 “给大脑装个‘调节器’”

 

很多家属一听 “脑部手术” 就害怕,其实脑起搏手术的原理并不复杂:通过在大脑特定核团(比如丘脑底核)植入微小电极,发送微弱电信号,调节异常的神经电活动 —— 相当于给 “紊乱的大脑电路” 装了个 “调节器”。它不破坏脑组织,电极和脉冲发生器(埋在胸部皮下)都可通过体外设备调节参数,安全性和可控性都比较高。

和药物相比,它的优势在于 “持续稳定”:药物需要通过肠胃吸收、血液运输,浓度会有波动;而脑起搏的电信号能持续作用,避免了 “药效过山车”。

 

家属最关心:脑起搏手术能带来什么好处?

 

让 “运动症状” 重新变稳定

这是最直接的获益。临床上,多数患者术后 “关期”(药效消退时)的运动功能能改善 60%-80%:原来剂末时走不了路的患者,术后不用等药效也能慢慢散步;原来手抖到无法写字的老人,术后能拿起笔给孙辈写贺卡。

 

减少药物用量,降低副作用

药物剂量越大,越容易出现异动症(比如手脚不自主扭动)、恶心等副作用。脑起搏手术后,左旋多巴类药物通常能减少 30%-50%,不少患者的异动症会明显减轻,生活舒适度大幅提升。

 

把 “生活主动权” 还给患者

对家属来说,最珍贵的获益其实是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以前需要全程照顾穿衣、吃饭,术后患者能自己完成;以前因为怕出门时 “突然犯病” 而拒绝社交,术后能和老伙计们下棋、聊天 —— 这不仅减轻了家属的照护压力,更能让患者保持尊严。

 

 

客观看待:手术有风险吗?哪些需要提前注意?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脑起搏手术也不例外,但总体发生率较低,家属可以提前了解并配合医生规避:

 

手术相关风险(发生率约 1%-3%)

 · 出血:脑部微小血管丰富,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术中或术后微量出血,多数能自行吸收,严重出血极少见;

· 感染:因手术需要植入设备,存在感染风险(约 2%),但术前消毒、术后护理规范可大幅降低,一旦发生多数能通过抗生素控制。

 

术后短期不适

头晕、恶心:少数患者术后 1-2 周内会有轻微不适,通常调整电极参数后会缓解;

 

设备相关问题

比如电极移位(发生率<1%)、脉冲发生器没电(需要定期更换电池,寿命约 25年)。

 

不是 “一劳永逸”

脑起搏手术能改善运动症状,但无法根治帕金森病,也不能阻止病情缓慢进展;对非运动症状(比如认知障碍、便秘)的改善有限,这些需要术后继续通过药物护理干预。

 

 

关键问题:什么样的患者适合做这个手术?

 

不是所有药物失效的患者都适合手术,需要满足 “3 个核心条件”:

 

确诊为 “原发性帕金森病”

帕金森综合征(比如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做脑起搏手术效果较差,所以术前必须通过神经内科医生明确诊断。

 

曾经对左旋多巴 “有明确效果”

如果患者从一开始吃左旋多巴就没效果,说明病情可能不是单纯的多巴胺缺乏,手术获益会打折扣。

 

没有严重的 “禁忌症”

比如严重认知障碍(无法配合术后调试)、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手术)、严重精神疾病等,这些需要术前详细评估。

 

另外,最佳手术时机通常是 “出现剂末现象、异动症,但还没到完全失去生活能力时”—— 太早做可能没必要(药物仍能控制),太晚做(比如已经长期卧床)则恢复效果会下降。通常是患病后5-8年左右比较合适。

 

给家属的最后提醒:手术不是 “终点”,而是 “新起点”

 

决定做脑起搏手术前,家属可以和医生充分沟通这 3 个问题:“术后预期改善的症状有哪些?”“患者需要做哪些术前准备(比如停服某些药物)?”“术后调试需要多少次,家属要配合做什么?”

术后护理也很重要:患者需要定期复诊调试参数(前 3 个月可能每月 1 次),家属要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比如 “调参数后手抖是否减轻”),这些细节能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调整。

帕金森病的治疗就像一场 “持久战”,药物失效不是 “战败”,脑起搏手术是医生和患者并肩作战的 “新武器”。只要选对时机、做好准备,很多患者都能重新找回稳定的生活 —— 这或许就是对 “家属最关心的问题” 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