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医师丨李新华:关键时刻,总有“钢铁侠”挺身而出
中国医师节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中山三院评选出9位优秀医师,我们如期推出“优秀医师”系列报道,讲述医生治愈患者的真实故事,挖掘优秀医师先进事迹,感召全院医务工作者崇尚先进、见贤思齐、踔厉奋进,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优秀医师简介
李新华
感染性疾病科
主任医师
中山三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罕见病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第十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记功一次)。
在同事和患者口中,李新华有一个响亮的外号——“钢铁侠”(Ironman)。这不仅源于他微信名“ironman”,更源于他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担当、在专业领域攻坚克难的坚韧,以及在守护生命时展现的似水柔情。从武汉抗疫前线的生死时速,到天山脚下的援疆奉献,再到攻克疑难肝病的科研征途,李新华用二十余载的坚守与担当诠释着新时代优秀医师的使命与担当。
武汉战疫:“钢铁侠”的72小时生死时速
“护长,等下还有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要入院,你太累了赶紧先去休息下,剩下的事情我们来处理。”2020年2月10日深夜,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2F病区,刚刚抵汉不到24小时的中山三院援鄂医疗队副队长李新华对疲惫的护士长说。彼时,24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正从各处紧急转运过来,而这仅仅是他们抵达武汉的第二天。
那是2020年1月20日,正在湖南老家准备过年的李新华接到上级电话:“你在哪里?现在情况紧急,需赶快回医院待命。”作为感染科专家,李新华深知职责所在,匆匆告别家人便踏上返程列车。面对未知的病毒和严峻的形势,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驰援武汉,“虽然大家那时对新冠病毒了解的不多,但作为一名感染科的医生,能够奔赴前线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发挥自己价值的地方。”他悄悄报了名,直到确定出征名单,他才将消息告知同为医生的妻子。“她能理解,作为一名医生,深知我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0年2月9日,李新华作为中山三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抵达武汉,随即带领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光谷院区危重症病区。抵汉后不足24小时,他们便投入战斗。首夜便迎来巨大挑战——400多名重症患者紧急涌入,病区瞬间满员。“第一天就入住24个重症患者,很多需要立即抢救。”时间就是生命!李新华协助队长杨扬,带领团队连续作战,第一个24小时完成物资准备、场地规划、人员培训;48小时内完成50名重症患者的收治;3天内将混乱局面导入正轨。中山三院援鄂医疗队以“病人零死亡,医护零感染”为目标,创新性地制定了“五及时”要求(观察、检查、处理、会诊、预警)和“横向纵向网格化排班”,确保每位危重患者24小时都有专家守护。
面对患者普遍“高龄、基础疾病多、心理状况差、肺部病变重”的特点,李新华与杨扬队长及毕筱刚主任等专家迅速制定“多学科、立体、个体化综合救治模式”,每天组织内科、外科、康复、心理、营养等多学科会诊,实施“一人一案”精准治疗。

2020年,李新华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工作照
天山脚下:播撒“广东方案”,守护边疆健康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这是李新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更是他践行医者担当的真实写照。2022年他作为广东省“组团式”援疆医疗队副队长,远赴新疆喀什,肩负起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的重任,并担任执行院长。
初到喀什,项目管理对深耕临床的李新华而言是全新挑战。他向当地领导、医院同事虚心请教,迅速组建跨部门工作小组,全力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他的努力下,国产医疗设备顺利招标落地,呼吸感染楼如期投入使用,长期困扰当地的人员编制紧张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临床诊疗领域,李新华更是将中山三院在疑难肝病,尤其是肝豆状核变性方面的成熟诊疗规范和精准诊疗理念带到喀什,大幅提高了当地基层医院对这类罕见病的早期确诊率,惠及边疆患者。
援疆期间,新冠疫情突袭喀什。李新华再次临危受命,担任喀什地区其中一个新冠肺炎救治中心的负责人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团队不舍昼夜、无私奉献,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共收治患者165人,其中包括10位70岁以上老人(最高龄89岁)、34名14岁以下孩童(最小仅9个月)以及4名孕妇和20名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凭借丰富的抗疫经验和科学的诊疗方案,团队顺利完成了阶段性救治任务,工作获得高度认可。李新华的付出赢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表彰,荣获中组部“第十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并记功一次。

李新华(右一)前往建设中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现场调研、跟进落实
疑难肝病克星:为“无解之症”打开希望之窗
在专业领域,李新华是名副其实的“疑难肝病克星”。他深耕遗传代谢性肝病及各种罕见、复杂肝病二十余年,依托华南最大肝病中心平台,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精准诊疗体系。“如何给长期误诊、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肝病患者一个精准的诊断和有效治疗?”这是李新华孜孜以求的目标。他擅长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遗传性肝内胆汁症、卟啉病、先天性肝纤维化等疑难罕见肝病的诊治,近年来累计诊治疑难肝病超数千例。面对众多“无药可医”的困境,他勇于创新:
◆首开新疗法:针对遗传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缺乏有效药物的世界难题,李新华查阅大量文献,在患者充分知情下,首次应用雷帕米星(西罗莫司)治疗,成功挽救重症患者生命,“为部分患者打开了一扇窗”。
◆破解卟啉病肝损害:对于卟啉病重度肝损害这一国内外均无统一方案的危重症,李新华分析中国患者特点,在国内率先开展“血浆置换+红细胞置换”救治模式,成功避免肝移植;实践“高糖、水化、优思弗加消胆胺”综合疗法,成功救治10多例卟啉病肝损重症患者。
◆优化血色病诊疗路径:为提高血色病患者个体化的治疗需求,李新华联合感染科护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门诊放血治疗”,与输血科联合开展“红细胞单采治疗”。
李新华的研究以“服务临床,解决病人需求”为中心,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astroenter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作为执笔专家参与编写《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版)》;确诊国内首例IV型遗传性血色病家系并发表研究成果。“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的称号,是对他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用科研破解病痛” 的最佳褒奖。

李新华为患者查房
初心如磐:甘做人民健康的“基石砖”
无论是抗疫的惊涛骇浪,援疆的千里跋涉,还是钻研疑难肝病的漫漫长路,支撑李新华一路砥砺前行的,是那份对病患之爱、岗位之责、团队之谊、事业之诚的朴素执着与问心无愧。
“一名医生的力量有限,一群医生的力量无穷。” 在自身成长的同时,李新华始终不忘传承医者精神。他牵头成立疑难肝病亚专科,培养20余名进修医生;针对年轻医生的研究基础与发展方向,进行个体化的指导;每月举办学术讲座,派遣骨干外出进修;打造“敢做敢闯”的科室文化,指导年轻医师多次斩获全国临床思维比赛一等奖。
谈及家庭,李新华满怀感恩。在武汉战疫最紧张的日子里,妻子作为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传染病研究所的医生,同样奋战在高风险核酸检测一线。每晚短暂的视频通话,是夫妻俩互相加油打气的时刻,也是李新华缓解压力的 “充电站”。“我能毫无顾忌奔赴前线,全靠她扛起家里的一切。” 这份双向奔赴的坚守,成为他勇往直前的坚强后盾。
从“ironman”的果敢坚毅,到“一块砖”的朴实无华,李新华始终用行动践行着医者的誓言。在探索生命奥秘、守护人民健康的征途上,他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以仁心仁术和钢铁般的意志,为无数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书写着新时代大医精诚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