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医师丨张丽颖: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多维攀登,不断探索

发布人:党委宣传科 发布日期:2025-08-19

中国医师节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中山三院评选出9位优秀医师,我们如期推出“优秀医师”系列报道,讲述医生治愈患者的真实故事,挖掘优秀医师先进事迹,感召全院医务工作者崇尚先进、见贤思齐、踔厉奋进,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优秀医师简介

image-20250819100215-1

张丽颖

康复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中山三院岭南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及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的康复及机制,擅长意识、认知、睡眠障碍的评估、治疗及康复机制研究。

       主持各级基金项目 10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发表论著3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高水平论著10余篇。

 

在细节中守护希望

       “康复医学关注的核心是功能障碍。功能康复重要,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康复过程中,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设定适合的长期及阶段性目标,观察患者细微的变化,执行标准细致的护理,定期评估并制定详细、恰当的方案......”2010年,张丽颖开始加入中山三院康复医学科,专注于脑损伤后意识、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她深知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细节观察、管理的重要性。

       2024年10月,医院公众号“我眼中的你”栏目推送患者家属致张丽颖的感谢信。家属在信中写道:“入院的第一天,张丽颖医生就带领团队医务人员非常认真细致地查看患者情况,耐心地向我们家属询问病发前的症状,术后情况等。年轻美丽的张丽颖医生在我母亲病床边时而站着、时而弯着腰,亲自对患者的听觉、视觉、痛觉等一项一项进行评估,对我母亲的病情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就病情现场向团队的医生进行讲解、分析、作出判断,部署康复治疗的方案和计划。张丽颖医生在我母亲的床边上进行了长达 40 多分钟的教学,讲课清晰、生动、形象。作为非医学专业毕业的我,瞬间明白了什么叫‘临床医学’专业了。虽然我自己是一名副教授,虽然我也曾带过学生,但我还是被张丽颖医生这种高度严谨的医学态度及教学精神深深地震撼和感动。”这封感谢信就是她多年坚持细致入微、精益求精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对细节的严苛要求贯穿于张丽颖的临床实践:详实记录患者每日的功能变化,即使是微小进步或退步,认真地分析原因,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每一步都精准有效。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汇聚成张丽颖帮助患者康复的希望之光。

image-20250819100253-2

张丽颖为意识障碍患者作超声神经调控治疗

 

于专注中探寻答案

       “科研要与临床结合,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科研成果要最终变成提高治疗的效果。”这是中山三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胡昔权教授从张丽颖学生时代开始,就教导她树立的科研目标。

       在导师胡昔权教授的带领下,张丽颖从学生逐渐成长为老师。一直以来,张丽颖与团队以攻克国家重点关注的科学难题为远期目标,具体则着眼于由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重点项目等课题的支持下,探索认知障碍的康复新方案、新技术,研究新机制,系列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此外,张丽颖还独立主持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10余项各级研究项目,同时也和课题组的学生们一起,开展了10余项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并且与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科大讯飞公司等高校及企业合作,开展超声神经调控促醒新技术、新方案研究,基于功能磁共振的神经解码算法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认知功能早期识别预警系统研发等。“科研与临床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关键,但在探索中,需要智慧,更需要解决临床问题的执着。”张丽颖说。

image-20250819100325-3

张丽颖与导师及团队成员参加学术会议并分享科研成果

 

承启间凝聚团队

       张丽颖参加工作的时候,正值中山三院岭南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不久。她与同事们共同经历了开创的艰辛、成长的快乐,也对科室未来的发展充满期盼和希望。

       2024年,张丽颖担任科室副主任,在科室管理中,她积极辅助科室主任,在科研、人才梯队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主动担当。而作为科室科研秘书,张丽颖不仅高效执行任务,更注重“授人以渔”。她定期组织文献分享和研究设计讨论会,鼓励年轻医生、治疗师及护士大胆提出想法,她说:“大家有困难提出来,我们共同商量解决。”

       指导学生时,张丽颖继承了胡昔权教授“严格+关爱”的风格。在临床查房、科研组会、病例讨论等医教研工作中,针对不同培养目标的同事、同学和进修生,她会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她把自己业余的大部分时间花在研究生的指导上,每周至少一次固定的研究生组会,面对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她和课题组其他老师一起予以一一解答。目前,张丽颖已协助指导博士生、硕士生12名。2020年起,张丽颖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直接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刚开始很怕老师提问和点评,现在想来,老师是在帮助我们成长”,张丽颖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已经开始攻读博士,他对老师的严格深有体会,但他也庆幸自己有一个严格的老师。

image-20250819100351-4

张丽颖与学生们参加病例比赛

 

以沟通传递温度

       张丽颖深知:“康复不仅是恢复功能,更是重建生活,重拾尊严。”面对因疾病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患者及家属,她格外注重沟通与人文关怀。“我们在查房时,要注意与患者交流时的方法。尤其是对于意识、认知障碍患者,想要获得患者的信任,沟通时的姿势、语气、表情都很重要。”她经常跟年轻医生说,“如何发现患者微弱的意识,首先需要她充分信任医生,她才会大胆地表现出来。”面对重症患者,尤其是意识障碍患者,她要求管床医生、主治医师一天多次到床边查看患者,组织医生、治疗师、护士共同讨论患者及照顾者的心理压力、照顾困境,改善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

       “在康复治疗中,患者及家属与医生实际上是双向治愈”,这是张丽颖对于医患关系的理解,“突发的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和创伤,但是患者及家属基于对中山三院、中山三院康复科的信任,从遥远的地方赶来,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就要跟患者共同努力,一起坚强地走向康复。”

image-20250819100413-5

患者致张丽颖的感谢信

 

       从青涩的博士毕业生到独当一面的科室副主任,张丽颖的成长印证着持续努力的力量。她严谨治学,在科研上不懈攀登;她倾囊相授,培养年轻一代;她心怀仁爱,在细微处抚慰伤痛,点燃希望。

       “在医院和科室的大平台上,在前辈指引和同事帮助下,我只是努力做好承上启下的那一环。”张丽颖真诚地说。未来的路还很长,她表示将继续秉持对康复医学的热爱与敬畏,在临床、科研、教学与管理的多维坐标中不断探索、精进,向着“医病、医人、医心”的目标坚定前行,成为推动学科发展、守护患者康复希望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