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科研】J Neuroinflamm丨陆正齐/蔡蔚/邱伟团队揭示调控中枢免疫器官新机制,提出脑卒中后免疫治疗无细胞策略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后,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是为了减轻神经炎症损伤,但却会引发一种“矫枉过正”的免疫抑制状态。这种状态导致淋巴细胞减少和卒中后免疫抑制(PICS),使得患者极易发生感染,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增加死亡风险。当前,直接抑制上述神经内分泌轴的疗法存在明显局限,因为它们可能同时干扰了内源性的神经保护通路。如何在不破坏有益保护的前提下,逆转免疫抑制,成为卒中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
中山三院脑病中心神经内科陆正齐教授/蔡蔚副研究员/邱伟教授团队于2025年11月15日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中科院一区,Top)上发表最新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利用迁移体(migrasomes)绕过血胸腺屏障,将治疗分子精准递送至胸腺,从而突破了传统细胞疗法在靶向中枢免疫器官的局限性。迁移体单药疗法不仅重现了BM-MSC的双重优势(神经保护与免疫重建),还规避了干细胞移植相关的伦理与安全风险。这些发现揭示了BM-MSC调控中枢免疫器官的全新机制,并且提出了脑卒中后免疫治疗的无细胞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jneuroinflammation.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74-025-03604-2
关键发现
本研究发现,作为免疫细胞“训练营”的胸腺,在卒中后会因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信号而迅速萎缩,导致新的T细胞无法生成,加剧外周免疫抑制。研究团队聚焦于胸腺上皮细胞——构成胸腺微环境的核心基质细胞。本研究证实,BM-MSC分泌迁移体通过递送PIN1蛋白促进髓质胸腺上皮细胞(mTEC)增殖,可显著逆转脑卒中引发的胸腺萎缩。
图1:BM-MSC来源的迁移体可以通过血胸腺屏障靶向归巢mTE
研究团队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和分子追踪技术,证实BM-MSC来源的迁移体能够穿越血胸腺屏障,被髓质胸腺上皮细胞(mTEC)有效摄取。这些迁移体显著促进了mTEC的增殖,从而快速恢复由卒中引发的胸腺萎缩,修复了胸腺输出功能性T细胞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善了外周免疫抑制。通过蛋白质组学和单细胞测序分析,团队锁定了迁移体中的关键功能蛋白——PIN1。PIN1是调控细胞周期的关键蛋白,BM-MSC正是通过将PIN1递送给mTEC,成功“重启”了后者的细胞周期,使其恢复增殖活力。
未来展望
该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BM-MSC通过迁移体调控胸腺这一中枢免疫器官的全新机制。迁移体单药疗法不仅重现了干细胞治疗的双重优势(神经保护与免疫重建),更规避了活细胞移植的潜在伦理与安全风险,为卒中后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无细胞”策略。
令人振奋的是,该策略在老龄鼠模型中同样展现出逆转胸腺萎缩的潜力。目前,团队正在积极优化迁移体的靶向递送系统,全力推动这一原创性成果向临床转化,未来有望为众多卒中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研究团队
该研究由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团队主导。陆正齐教授、蔡蔚副研究员与邱伟教授担任通讯作者;易昊童博士、胡梦颜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