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Hepatology | 中山三院吴斌教授团队发现长期酒精摄入促进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关键代谢机制

发布人:党委宣传科 发布日期:2025-09-08

       近日,国际肝病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中科院一区,IF=33)在线发表了中山三院消化内科/酒精性肝病中心吴斌教授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并配发编辑的亮点评述。该研究首次从代谢机制层面阐明长期酒精摄入如何显著增强乙肝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与发展。

image-20250908081533-1

 

        我国作为乙肝大国,饮酒人群日益增多,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病患者更易发展为肝癌,且预后较差,然而,长期酒精摄入如何加剧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并不清楚。吴斌教授团队长期聚焦肝硬化与肝癌机制研究,在此前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HBx-Tg小鼠模型模拟人HBV相关肝癌,发现长期酒精摄入显著促进肿瘤发生。

        具体的机制研究上,脂质组学分析发现长期酒精摄入的HBx-Tg小鼠肝癌组织中BMP明显升高,慢性酒精刺激可通过上调LPLA2在体外促进乙肝相关肝癌细胞系BMP脂质合成代谢。进一步,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内质网应激在LPLA2介导BMP代谢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内质网应激可通过上调ATF4的表达,ATF4通过结合在LPLA2启动子区域促进其转录活性。

       同时,转录组分析也发现长期酒精摄入的HBx-Tg小鼠肝癌组织中MAPK通路显著被激活,进一步研究发现LPLA2/CLN5介导的BMP脂质合成代谢,可通过激活MAPK/ERK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肿瘤发展。

       该团队进一步在临床样本中验证发现,肝癌患者(尤其是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癌)组织及血清中LPLA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且肝癌组织中BMP含量也比癌旁组织的BMP明显高,高水平LPLA2的肝癌患者长期预后更差。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酒精与HBV在肝癌发生中的协同作用及分子基础,还创新性提出ATF4/LPLA2/BMP轴可作为潜在治疗靶点,LPLA2也有望成为肝癌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新型血清标志物。

image-20250908081551-2

酒精促进乙肝相关性肝癌进展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第一作者为吴斌教授的博士生周浩雄(现为消化内科博士后),吴斌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为第一及通讯单位。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U1501224、82070574),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B03J1298)等项目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ep.2025.08.022.)
image-20250908081612-3

酒精性肝病中心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