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普】警惕老年人隐匿出现的反常行为!
记忆力减退通常是老年痴呆症常见的早期症状,但是有些患者的首发症状可能是行为异常。这类行为异常在临床上有个专业的名称,叫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缩写BPSD),也叫神经精神症状。 据估计,高达90%的痴呆患者会出现BPSD。BPSD可出现在痴呆病程中的任何阶段,是患者接受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BPSD包括躁动、异常运动行为、焦虑、兴奋、易怒、抑郁、冷漠、去抑制、妄想、幻觉和睡眠或食欲变化。这些BPSD的症状可以单独出现,更多见的是多种精神行为症状同时出现。BPS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它可能是心理、社会和生物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
BPSD的分类

▲不同类型的痴呆疾病具有不同的BPSD特点
根据症状出现频率、影响他人程度以及潜在风险可将BPSD分为以下三类症状群。
需要紧急精神药物治疗的症状
包括严重的可能伤害患者、他人及其周围环境的攻击行为、激越等。
1.攻击行为:包括语言攻击和身体攻击两类。最常见的攻击行为是骂人、违抗或抗拒为其料理生活。其他攻击行为如咬、抓、踢、打等。
2.激越(Agitation):在ICD-10精神病学词汇中,激越被描述为:明显的坐立不安和过多的肢体活动,并伴有焦虑。在临床实践中,激越表现为一系列思维活动、情绪和行为从低到高不同程度的兴奋过程,且无法平静,严重时可表现为兴奋冲动、威胁、攻击、自伤等行为。
仅在需要时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短期精神药物干预的症状
1.妄想:是一种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包括5种较为典型的表现,如认为物品被窃、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家、配偶(或照料者)是冒充的、自己会被遗弃以及配偶不忠,认为他人有恶意行为等。
2.幻觉:以视幻觉多见,常见的视幻觉为凭空看见家中有人,或者看见死去的亲人等;这有可能与患者视觉失认(难以识别面部或物品)有关,也可能与患者视觉对比敏感度下降有关。
3.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无助感、无望感等消极情绪。
4.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即将发生的事情,或者害怕独处,也有表现为害怕人群、旅行、黑暗或洗澡之类的活动。
5.睡眠紊乱:表现为昼夜节律紊乱、夜间觉醒次数增加、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等。痴呆患者通常表现为白天小睡和夜间醒来。
6.脱抑制:表现为行为冲动、不恰当,注意力易分散,情绪不稳定,自知力和判断力差,社交活动不能保持以前的水平。
仅需非药物干预的症状
1.错认:表现为对自己的住所、本人、身边其他人以及电视场景等的错误感知。
2.游荡:表现为整天不停漫步,或跟随照料者,或晚间要求外出等,可能与患者方向和地点定位能力下降及感到很无聊或者焦虑等有关。
3.淡漠:表现为对日常活动和自我管理关注度下降,社交活动、面部表情、言语交流、情感反应明显减少,动机缺乏。
4.进食行为改变:食欲和饮食行为食欲的变化可以是定量的(厌食或吞咽过度),也可以是定性的(偏爱与口味变化相关或无关的特定食物)。在额颞叶痴呆患者中,对糖果的偏爱尤为常见。大多数痴呆患者的体重减轻可能是由于高代谢和炎症过程,与激素紊乱有关。
BPSD的非药物干预
非药物干预强调以人为本。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促进应对和改善功能、增加社会活动和体力活动、增加智能刺激、减少认知问题、处理行为问题、解决家庭冲突和改善社会支持。面向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方法有环境治疗、感官刺激治疗、行为干预、音乐治疗、舒缓治疗、香氛治疗、认可疗法、认知刺激治疗等多种形式。同时,面向照料者的支持性干预同等重要。制定和实施非药物干预技术时尤其应注意个体化特点。
BPSD的药物干预
抗痴呆药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对痴呆患者出现的幻觉、淡漠、抑郁等行为症状有较好的疗效;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对重度痴呆患者激越和攻击行为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抗精神病药
例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
抗抑郁药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例如: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
心境稳定剂
例如丙戊酸盐。
BPSD患者照料者需注意!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BPSD患者除了以上治疗,还需要照料者密切关注和照护,以免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医学组. 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 5 ): 335-339.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84.2017.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