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特色丨中山三院8项医疗技术成果获广州市卫健委立项

发布人:党委宣传科 发布日期:2025-10-30

       近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公布《广州地区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2026-2028 年)项目名单》和《广州市重大临床医疗成果项目名单》。中山三院共有8项医疗技术(含1项临床高新技术、1项临床重大技术、4项临床特色技术)及2项重大临床医疗成果成功立项。

       这些医疗技术成果,凝聚着中山三院专家团队多年的心血与智慧。它们不仅代表着医学科技的前沿,更体现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更精准的诊断、更微创的治疗、更快的康复,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广州地区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2026-2028 年)项目

 

项目名称:儿童肝脏移植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

项目类型:高新技术

项目负责人:易述红

       中山三院肝移植科自2003年开始开展儿童肝移植工作,目前已建立了一支技术体系完善、涵盖多学科的强大专业团队。肝移植团队收治病种全面,可熟练开展儿童肝移植的所有术式,完成了国内最多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儿童肝移植手术,其中最长存活患儿已超过22年,是我国华南区域最大的儿童肝移植中心,完成了多个国际、国内和华南区域的儿童肝移植的医学记录,是一支值得患者放心选择的医疗团队。

       该项目聚焦于儿童肝移植的难点和要点进行研究:1.优化受体选择标准,建立肝外器官功能评估和长期保护机制;2.创建不同术式的技术标准和精准操作策略,保障移植肝脏长期功能和体积的完备构建;3.实施基于新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儿童肝移植长期随访系统。以期建立起肝移植患儿的“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和支撑体系,并以此为契机扩大我省儿童肝移植的规模体量、全面提升我省和广州市儿童肝移植技术水平,并带动儿科学相关专业技术发展。

       作为国内儿童肝移植领域的重量级专家,易述红团队通过技术创新,成功攻克了低体重婴幼儿肝移植的技术难关,完成国内最多的急性肝衰竭儿童肝移植。团队将精准医学理念融入移植全过程,为无数终末期肝病患儿重燃生命希望,让更多家庭见证奇迹。

 

 

项目名称:基于三维超声可视化盆腔脏器脱垂的“诊疗一体化”技术

项目类型:重大技术

项目负责人:张新玲

       中山三院超声科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是广东省医学影像重点学科,现分为腹部综合(腹部、浅表器官及肌骨、心血管)、妇产超声及介入性超声三个亚专科,曾获得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颁发的“超声医学先驱奖”。目前中山三院超声科是全国完成临床超声造影检查最多的单位之一,也是《中国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起草专家组成员,并作为小组长单位,组织起草了妇科超声造影指南。在妇产超声领域,超声科妇产亚专科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实施了超声造影妇科应用全国多中心研究,同时作为组长单位牵头起草妇科超声造影指南,是国内最早开展盆底超声系统检查的单位。

       该项目通过三维超声可视化平台,构建覆盖术前诊断、手术规划与术后随访全流程的盆腔脏器脱垂“诊疗一体化”体系。在术前,通过高分辨三维超声精准获取盆底结构数据,实现肛提肌裂孔面积、盆腔脏器脱垂分度等关键参数的客观量化,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分型与术式选择提供关键依据。在手术规划阶段,系统支持三维重建与动态模拟,辅助医生个性化制定手术方案,明确植入物放置路径、修复范围及应力分布,有效提升手术精准度与成功率。而术后则利用同一平台进行结构性和功能性评估,实现疗效定量对比与长期随访。

       张新玲团队创新性地将三维超声技术与盆腔脏器脱垂评估相结合,犹如为盆腔绘制出一张立体的“导航地图”。该技术实现了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精准管理,让女性盆底疾病的诊治更加直观、准确,帮助患者重获健康与尊严。

 
 

项目名称:基于心肺耦合技术的神经免疫性疾病睡眠筛查与动态监测

项目类型:特色技术

项目负责人:舒崖清

       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始建于1978年,历经四十余年发展,现为国家重点学科,综合实力雄厚。科室现有医技人员135人,专业覆盖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脑炎等神经疾病领域,在卒中早期血管再通、自身免疫性脑炎、隐球菌脑膜炎等疾病诊疗方面独具优势。科室布局天河、岭南等多院区,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凭借先进的诊疗技术、完善的人才梯队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为神经疾病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是国内神经疾病诊疗的重要阵地。

       该项目创新性地将心肺耦合(CPC)技术应用于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睡眠管理,通过同步采集心电与呼吸及血氧信号后进行数据分析,无需复杂设备,即可方便、快捷的实现睡眠结构的自动分析、呼吸暂停风险的便捷筛查以及自主神经功能评定。解决了此类患者睡眠监测操作繁琐、依从性差、可及性差的临床难题。该检查可在医院或者居家完成,具有无创、便携、无“首夜效应”、费用相对低等优势。自2022年开展该技术以来,已累计完成监测200多例,为患者提供了可及、精准的睡眠动态监测,相关临床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神经病学Top杂志Neurology,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专科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依靠临床特色项目建设之机,舒崖清团队将继续开展CPC与多模态影像、脑电、临床神经功能评定等融合,构建神经免疫性疾病睡眠、自主神经功能及脑功能动态监测的完整体系。

       睡眠障碍是神经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表现。舒崖清团队创新应用心肺耦合分析技术,客观、精准地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为疾病诊治提供重要依据,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项目名称:颅眶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技术

项目类型:特色技术

项目负责人:何海勇

       中山三院神经外科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是广东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拥有国内最早的垂体瘤诊治研究中心,也是国家卫健委神经内镜培训基地。科室技术力量雄厚,护理团队专业扎实。科室配备世界级高精设备,搭建多微创技术平台,可开展脑干肿瘤等复杂手术,兼顾微创性与神经功能保护,疗效达国内领先。建成六大亚专科,在中南区域率先开展神经内镜颅底肿瘤治疗,扩大经蝶入路技术国内领先;复杂脑血管病综合治疗区域领先。擅长神经内镜/显微微创治疗颅内疾病、综合手段处理复杂血管病,颅内外血管搭桥技术及手术量省内领先。

       颅鼻眶区解剖复杂,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是神经外科、眼肿瘤科及耳鼻喉科的治疗难点。中山三院郭英、李文胜、何海勇团队联合杨华胜、杨钦泰教授等多学科力量,经十余年探索,建立了以显微外科为核心、多学科协作为基础的个体化精准治疗体系。通过中山三院优势科室强强联合,成立了鼻眶颌颅底中心,团队分工合作,何海勇团队主导颅眶区显微手术,杨华胜团队负责眼眶颌面病变切除及整形修复,杨钦泰团队专攻鼻腔鼻窦入路病变切除与功能保护。三方紧密配合,在手术路径、术中导航和功能重建等环节无缝衔接,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效果。团队累计完成数百例高难度手术,涵盖颅眶颌鼻沟通区域。团队“不仅追求全切,更注重神经与视觉功能保护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通过术中神经监测、内镜辅助与三维重建等技术优化,形成了“精准、微创、高效”的手术风格。

       颅眶区是颅脑与眼眶的交界处,手术难度极高。何海勇团队通过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在这一复杂区域实施精准手术,既最大限度切除病变,又完好保留神经功能,让患者重获健康。

 
 

项目名称:脑静脉病变的血管内诊疗技术

项目类型:特色技术

项目负责人:汪求精

       中山三院脑血管外科是专注脑血管病诊疗的专业中心,也是医院脑病中心、国家神经区域建设中心等重要组成部分,牵头或参与多个国家级、省级相关医疗培训与联盟工作,在行业内有重要影响力。科室在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疾病介入诊疗上达国内领先水平,首创“梯形支架”技术,率先开展多项先进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等技术处于国内一流。诊疗范围涵盖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动静脉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慢性血管闭塞开通、烟雾病治疗及复杂脑脊髓血管病等,能为患者提供介入与外科治疗服务。

       该技术针对脑静脉疾病临床表现隐匿、易误诊误治的难题,及现有CTV/MRV等无创影像技术存在的局限,研究并建立标准化的脑静脉造影诊断方案,且优化CT/CTV与MR/MRV的检查流程,探讨各类脑静脉系统的疾病DSA检查及治疗的适应证。项目将重点针对脑静脉血栓(CVT)和症状性静脉窦狭窄等疾病,开展大口径导管抽吸、支架取栓、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等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旨在制定相应的治疗标准与适应证。通过推动DSA在脑静脉系统的规范化应用,该技术将显著提升脑静脉疾病的诊疗水平,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脑静脉疾病诊断难、治疗风险大。汪求精团队创新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通过微创方式精准诊治脑静脉病变,创伤小、恢复快,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项目名称: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项目类型:特色技术

项目负责人:彭福华

       该项目由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彭福华团队牵头,围绕高病死率的隐球菌性脑膜炎(CM),构建并推广“分层诊断-分型分期治疗-预后评估”一体化诊疗体系。创新应用AI辅助初筛、个体化分期用药及V-P分流术等关键技术,显著提升早期诊断率,将死亡率降至10%以下。团队主编专著、执笔了国家专家共识,成果推广至全国170家医院,推动我国CM诊疗标准化、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社会效益。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彭福华团队建立的综合诊疗体系,实现了从精准诊断到个体化治疗的全流程优化,显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帮助患者战胜这一隐匿的“健康杀手”。

 

 

广州市重大临床医疗成果项目

 

项目名称:鼻咽癌治疗后颅底坏死的挽救性治疗

项目等次:二等

项目负责人:杨钦泰

       放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放疗后颅底坏死这一严重并发症是重大临床难题。中山三院杨钦泰团队联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贻军团队,历时三年攻关,建立了包括早期识别、精准分型、微创治疗、组织重建、术后康复的全流程救治体系,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为广大鼻咽癌患者带来希望。

创新体系:提出鼻咽颅底坏死分级分期系统

       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种基于坏死范围、重要结构侵犯程度及患者症状的“LDW分级分期系统”,为临床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规范了鼻咽颅底坏死范围和严重度评判标准不一的问题,指导救治方案的选择。在2025年欧洲暨世界鼻科大会上进行大会报告,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

创新技术与创新探索:研发最适宜颅底重建游离皮瓣技术

       针对严重颅底坏死修复困难的世界性难题,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施全内镜下经颌下咬肌前缘通路的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技术,避免了传统手术创伤大、成功率低等问题。相关成果以快速通道发表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改变了严重颅底坏死患者的治疗困境。

创新方案:构建颈内动脉损伤风险评估体系和救治方案

       团队创新性建立基于影像的颈内动脉损伤危险程度分级体系(ICA Risk Stratification),通过术前CTA、CTP、MRI等多模态影像评估,联合神经外科王辉主任团队,实现了对致命性颈内动脉破裂的精准预防和有效救治。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并牵头和参与制定国家级专家共识3项。其中关于坏死后颈内动脉处理的论文被2025欧洲暨世界鼻科大会上评选为最佳口头报告。

       截至2025年9月,该项目已累计救治鼻咽癌治疗后严重颅底坏死患者超过200例,其中:疑难复杂病例占比超过70%,术后疼痛消失有效率超过90%,1年以上生存率从既往的不足30%达91.6%,服务范围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及湘、闽、桂、赣、川等省份;已开展鼻颅底疑难病例MDT讨论近250例,形成规范化诊疗模式。

 

 

项目名称:创新性直肠癌手术:“卫氏线”引导的保留邓氏筋膜直肠癌根治术(iTME)

项目等次:二等

项目负责人:卫洪波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曾是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然而,TME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居高不下,原因在于术中盆腔自主神经损伤,困扰直肠癌领域学者近半世纪。

       为攻克这一临床难题,中山三院卫洪波团队历经近30年,开展了直肠癌保留盆腔神经手术的系统性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卫氏线(邓氏筋膜术中标记线)引导的保留邓氏筋膜直肠癌根治术(iTME),解决了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团队还牵头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与传统 TME 手术相比,iTME手术患者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勃起功能障碍以及射精功能障碍均明显下降。同时,3 年无病生存率稳稳保持在 85% 以上,局部复发率低于 5%,让直肠癌患者实现了既要活得久,也要活得好的美好愿望。

       相关成果相继在Ann Surg、Nat Commun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iTME 术式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成功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治疗的全新标准术式,并荣获 2020年CSCO 结直肠癌领域三大重磅研究、2021年度中国十佳消化道领域临床研究、2021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项殊荣。

       卫洪波团队还首创将光学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筋膜导航,术中通过光谱精准识别筋膜,避免传统依赖经验操作的盲目性。“膜解剖-功能保护-肿瘤根治” 三位一体理论,将手术中膜完整率提升至98%(传统术式约70%),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让中国学者实现了在直肠癌领域的研究,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