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普】孩子“摇头晃脑”是一种疾病?

发布人: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25-08-01

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

课堂上,有些孩子像揣了只调皮的小兔子,脑袋会突然像拨浪鼓似的左右摇晃,有时胳膊猛地一甩,差点碰掉桌上的文具盒;

更有甚者,正坐着听讲,腿会冷不丁踢向课桌腿,“咚” 的一声打断课堂,他自己也吓一跳,却根本说不清为啥会这样;

有的孩子像喉咙里卡了小羽毛,“吭吭”、“咳咳” 清嗓子的声音此起彼伏,说着说着会突然冒出一声尖叫,或是夹杂着毫无意义的“哼哼” 声;

最让人难受的是,有部分孩子,会不受控制地蹦出模糊的脏话。

这些不受控制的肢体动作,正是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的常见表现。而异常的发声,则属于抽动障碍中发声性抽动的典型症状。

 
 

01.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发病于18 岁前,症状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一组疾病,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 障碍三种不同的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多数起病于学龄期,运动抽动常在7岁前发病,发声抽动多在11岁以前发生。

 

02. 抽动障碍的表现有哪些?

症状表现

运动性抽动:简单运动抽动(眨眼、耸肩、点头、扮鬼脸等);复杂运动抽动(跳跃、旋转、模仿动作等)。

发声性抽动:简单发声抽动(清嗓子、吸鼻、咳嗽、哼气等);复杂发声抽动(重复词语、模仿言语、秽语——不自主说脏话)。

分类

短暂性抽动障碍:通常≤1 年,单一或多种运动/发声抽动,常见于儿童。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1年,仅存在运动或发声抽动,症状相对固定。

Tourette 障碍:持续至成人期,同时存在运动和发声抽动,症状多样。

 

03. 有哪些因素会诱发?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抽动障碍或相关精神行为障碍(如强迫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升高,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情绪波动(如考试、家庭矛盾)可能会诱发抽动症状或使原有症状加重。

环境因素:强光、噪音、闷热等不良环境刺激,或环境突然变化(如转学、搬家),可能成为抽动的诱发因素。

其他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吸烟、酗酒等,可能加重抽动症状。

 

04. 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理治疗

通常选用支持性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方法,调整家庭系统,减轻患者因心理应激因素所产生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使患者掌握对心理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药物治疗

氟哌啶醇、利培酮、阿立哌唑等,可以阻断多巴胺受体,快速缓解抽动,对发声抽动效果较好。但可能有嗜睡、体重增加等副作用,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可乐定、胍法辛等药物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减轻抽动,副作用相对较轻,适合合并有多动症的儿童。

生活管理

饮食调整: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食物、能量饮料等,部分患者食用后抽动可能加重。

睡眠管理:固定作息,睡前 1 小时避免接触电子屏幕,蓝光会影响褪黑素分泌,可用温牛奶、轻音乐助眠。

运动干预:每天 30 分钟运动,如骑自行车、跳绳等,释放压力、改善情绪,但避免过度疲劳,疲劳可能诱发抽动症状。

抽动障碍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管理” 过程,很少能 “一次性治愈”。关键是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并给予患儿足够的心理支持。患儿及家属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定期随访调整方案。药物的使用涉及剂量调整、副作用监测、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多方面问题,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因此务必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规范用药,切勿自行用药、增减剂量或停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精神(心理)科简介 

image-20250801163636-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成立于 1983年,是全国综合医院内最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单位之一。在赵耕源教授、张晋碚教授等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是广东省综合医院中历史最悠久、门诊量最大、住院人次最多的精神专科,诊疗水平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精神(心理)科借助天河院区的成熟模式和先进理念,在天河院区众多知名专家的支持和发展下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护团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诊疗方案。主诊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睡眠障碍、心境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神经认知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

image-20250801163647-2

科室目前开设青少年情绪障碍、老年认知与情绪障碍、抑郁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等特色专科和专家门诊,目前拥有心理评估及训练系统、经颅磁刺激仪、生物反馈治疗仪、认知功能成套测验系统、压力分析仪等先进的评估与治疗设备。科室提供综合评估与治疗(注重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包括症状学、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功能等多维度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康复训练、科普教育与预防等特色服务。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精神(心理)科以患者为中心,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服务态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为粤西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致力于成为患者信赖的精神心理健康守护者,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