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天使丨梁秋菊:以专业为刃,以童心为灯

发布人:党委宣传科 发布日期:2025-05-13

国际护士节

       他们,既是“提灯天使”,也是“白衣战士”,似超人,亦平凡。“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为激发广大护理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南丁格尔精神,医院特开设“提灯天使”专栏,报道院内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行动工作中的部分杰出代表事迹,一起寻找那些义无反顾、矢志不渝的身影,聆听“提灯天使”护佑人民健康的感人故事。

 

image-20250513164703-1

梁秋菊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责任组长,从事护理工作13年。2017 年,她投身 PICU,开启了一场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守护战”。在这期间,她不断提升专业素养,2019 年参加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血液净化实际操作”训练班并考核合格,积累了丰富的儿童血液净化护理经验,曾参与国内体重最小早产儿(890g)的CRRT管理。2021 年参加广东省护理学会第一届 PICU 专科护士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2024年参加重症超声护理培训班获合格证书;并多次荣获医院“优秀护士”称号。

 

 

       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这个与时间赛跑的特殊战场上,有一位被同事们亲切称为“秋菊姐”的护士。她不仅是年轻护士眼中严谨专业的带教导师,更是无数危重患儿生命安全的守护者。十三年的护理生涯,四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她用专业与爱心为无数危重患儿筑起生命的防线,用责任与担当诠释着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使命。

 

生死时速,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动脉穿刺

       在PICU,每一次血管穿刺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对危重患儿而言,这不仅是维系生命的通道,更是与死神博弈的关键。

       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深夜。监护仪的警报声打破了PICU的宁静,8岁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小雅因感染性休克需要立即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当时,患儿的病情让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全身花斑纹、肢体湿冷,原本清晰可触的桡动脉此刻几乎难以触摸。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小雅的血压持续下降,管床护士束手无策。

       作为二值护士,梁秋菊在接到电话后不到10分钟就赶到病房,“让我来。”她沉着而坚定的声音像一道亮光,给了大家信心。梁秋菊迅速准备好穿刺物品,手指轻轻搭在患儿几乎不可触及的动脉搏动处。多年的经验让她的指尖能感知最微弱的血流震颤。她屏息凝神,持针的手稳如磐石,以精确计算的角度缓缓进针——针尾出现那抹期待已久的鲜红。

       这一刻,没有超声引导,没有先进设备,有的只是一位PICU护士用十几年临床经验铸就的“手感艺术”。这样的场景,在梁秋菊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已经数不胜数。正是这一次次“不可能的任务”,一次次与死神的赛跑,铸就了她精湛的技术和沉稳的品格。

image-20250513164741-2

梁秋菊为机械通气患儿进行吸痰护理

 

严字当头,筑牢护理安全的“铜墙铁壁”

       作为科室护理质量控制组成员,梁秋菊以严谨细致著称。她深知,在PICU这个特殊的医疗单元,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她对护理质量的把控近乎苛刻。“护理质量就是生命线”是她的工作信条,她经常说:“在PICU,哪怕0.01的误差都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去年冬天的一个夜班,梁秋菊在复核出入量记录时,发现一名新护士登记的信息有误。面对年轻同事“这点小错误应该影响不大”的嘀咕,她立即重新核对所有记录,并语重心长地说:“当这个数字关系到用药时,一个小错误足以决定救治的成败。”

       在PICU,护理工作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记录和药物管理。每一个数字都可能影响到患儿的治疗效果。她始终强调护理工作的严谨性,要求科室的每一位护士都要对数据记录做到一丝不苟,对药物管理做到精准无误。

       有一次,科室有个患儿使用新活素,这种药物在配置过程中有特殊的要求及精确计算。她还特别组织了一次培训,详细讲解药物的配置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培训过程中,她强调了药物剂量计算的准确性,要求护士们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双重核对,确保每一个患儿都能得到精准的治疗。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她为PICU筑牢了护理安全的“铜墙铁壁”。她的严谨态度和对护理质量的严格把控,不仅保障了患儿的生命安全,也为科室的护理工作树立了标杆。

image-20250513164810-3

梁秋菊与同事们一起讨论学习

 

温暖守护,做患儿心中的“白衣天使”

       在PICU这个充满监护仪警报声的特殊空间里,梁秋菊用她独特的方式为小患者们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她常说:“冰冷的仪器可以监测生命体征,但温暖的心才能治愈心灵。”这句话,她不仅挂在嘴边,更落实在每个细节里。

       在她的特殊交班文件夹内页,藏着许多温暖的小秘密:3床明明,6岁,最喜欢小猪佩奇,打针时可以讲佩奇去医院的故事情节分散注意力;5床乐乐,对监护仪报警声特别敏感,建议调低音量并在操作前做好解释;6床小宇,父母离异,特别需要肢体接触的安抚……这些看似简单的备注,不仅凝聚着她对每个孩子细致入微的观察,更用她的爱心和耐心,为患儿带来了温暖和安慰。

       有一次,一名患儿因为长时间住院而感到孤独和无助。梁秋菊发现后,主动与他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得知他喜欢画画后,梁秋菊特意为他准备了画笔和画纸,并鼓励他在病房里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患儿的情绪逐渐好转,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除了对患儿的关心和爱护,她还注重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她深知,在PICU,患儿家属的焦虑和担忧往往比患儿本身更加严重。因此,她总是耐心地向家属解答他们的疑问,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

image-20250513164843-4

梁秋菊为小患者扎起辫子

 

       梁秋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护理工作的真谛,展现了白衣天使的风采。她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每个小患者通往康复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