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医师丨吴小立: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他是心身苦痛的治愈者
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中山三院评选出13位优秀医师,以表彰他们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推出“优秀医师”系列报道,通过讲述医生治愈患者的真实故事,深入挖掘优秀医师先进事迹,揭示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精神品质,感召全院医务工作者崇尚先进、见贤思齐、踔厉奋进,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因致力于精神心理学领域的临床工作与科学研究,吴小立在门诊时常常遇到不少“特殊”的患者:不明原因的头痛、心慌、胸痛,但各项生理检查结果都是“没有异常”,有的常自述“哪儿都不舒服”“哪里都疼”,有的会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有的则是经常性的失眠。
吴小立坦言,心理问题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和症状,如“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或“心身疾病”,而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普遍。工作中,他总是能够看到这些患者的痛苦与无助,也总是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最专业的帮助。“所谓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我能做的就是让每一个寻求我帮助的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与快乐。”
1991年,他考上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几年后又毅然踏上了求学深造的道路。2001年,他成为中山三院精神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精神病学专家张晋碚教授,三年后以优异成绩留院工作。2008年,他成为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师从赵靖平教授。2014年,他赴美国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院精神科及麦克林医院短期研修。

吴小立在教学查房中
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20余年里,吴小立从一名普通住院医师一步步成长为科室骨干,尽管每周安排了多个单元的门诊和病房工作,吴小立依然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经常为外地赶来的患者加号看诊,耐心与患者沟通,对于疑难复杂病例更是倾尽心力。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
吴小立回忆,大约10年前,有一对年近40的夫妻,太太患抑郁症多年,病情反复,在吴小立门诊持续看诊一段时间后,来接受进一步评估和下一步治疗建议。吴小立进行细致的主客观评估后,判断治疗效果较好,建议提高患者依从性,加强心理辅助治疗。
夫妻俩听后很欣喜,等待开药时还聊起了打算领养孩子。吴小立有意多问了一句:“你们还没有孩子吗?”原来夫妻俩因为担心抑郁可能会遗传和长期服药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问题,一直没敢考虑生孩子。
“抑郁症对生育不影响,你们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孩子!”吴小立意识到,患者对抑郁症存在一定的误解,于是向他们科普了抑郁症患者生育有关知识,同时开设门诊,通过简化CBT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进一步引导他们改善认知和行为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夫妻俩成功怀孕,生育了健康活泼的女儿。因为幸福的家庭氛围,患者的病情慢慢好转,走出了被抑郁纠缠的阴影,在复诊时她感激地说:“吴主任,因为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摆脱了抑郁,谢谢您对我们的帮助,我现在很幸福!”

吴小立为门诊患者开药中
“来到精神心理科门诊求助我们的患者,除了生理方面的痛苦外,主要需要关注他们心理方面的原因、社会层面的因素。”吴小立认为,心理疾病跟社会压力,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有关,具体治疗要注重“生物-心理-社会”三个维度的综合影响。
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吴小立总是通过指标和数值逐渐触及患者的病情与核心症状,通过细微的表情、动作、言语、躯体化的症状,去识别患者的负性情绪,然后从患者自身情况和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着手,即从心理层面分析与评估,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患者产生了哪些心理反应,这样的心理反应是否造成了他们身体上的病痛。
“心病还需心药医”,吴小立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只有找到患者的心因和心理疾病的社会性因素,才能通过制定系统的治疗方案,改变环境因素,调整生活节奏,排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吴小立往往给予患者信心,鼓励他们共同参与,进行自我评估、自我监测、自我管理,共同战胜心身疾病。“除了药物治疗,心理咨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要给予患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与困难,才能最大程度消除他们的病痛与困扰,抚慰他们的身心。”
受到军人家庭的影响,家国情怀深深地刻在吴小立的骨子里。2019年,他主动请缨,加入广东省第四批柔性援疆医疗队,赴新疆喀什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心理科。
“2019年结束柔性援疆,非常舍不得这片热土和同事们,出于自己的一份家国情怀,决定申请‘柔转刚’再待一年,希望能为喀地一院综合精神科的发展再出点力。”
毅然递交“柔转刚”申请书后,吴小立实现了身份转变,成为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医疗队副队长,喀地一院院长助理、综合精神科主任。一年时间里,吴小立着手整合科室、制定发展计划、培养储备人才、提升教学科研,布局建立了重性心理障碍、睡眠焦虑障碍、心身疾病、物理心理康复4个学组,建立完善的科室三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规范化教学查房制度,为下一步学科建设、发展亚专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极开展理论授课,充分利用各项医疗、教学资源,带领年轻医生积极参与院内疑难病例讨论和多学科(MDT)会诊,多模式、多途径重点培养学科骨干,迅速提升精神科医生诊疗水平。

吴小立规范并实施综合精神科三级查房制度
南疆地区地域广阔,吴小立深知县里乡里的患者求医要赶几百公里的路,非常不容易。因此,他总是利用私人时间为老百姓开诊,还建立了固定的患者随访群。工作之余,他多次到学校、进军营、入企事业单位开展心理知识科普讲座;疫情期间,他借助网络平台对当地群众、一线医护人员、喀什民警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2020年12月底至2021年1月,他不顾高原严寒和高反不适,先后两次赴喀喇昆仑腹地塔县,针对边防民警开展心理测评筛查和心理疏导干预工作。

吴小立(右三)赴帕米尔高原为边防民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和心理疏导
此外,吴小立还被抽调为喀什地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救治专家组成员,带领团队紧急制定《喀什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理援助方案》《喀什地区新冠定点救治医院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应激应对指导》,驻扎定点救治医院,每天参加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研判工作,入舱为确诊患者提供“一对一”心理评估和心理疏导,同时制定康复期患者心理评估及干预流程,实现患者心理健康全周期管理。

吴小立(右二)进入隔离病区为核酸阳性患儿及其母亲进行心理评估
“15个月的援疆工作,让我和南疆大地产生深厚情谊,壮美的风景、甘甜的水果、热情淳朴的维族老乡们,都让我终生难忘。有机会还要再回来看看!”正是这样的家国情怀与不负初心的坚实付出,让吴小立获得了“最美援疆干部”“优秀援疆专家”“优秀援疆干部”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所谓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医者的职责不仅是生理上的治病,也包括在心理、社会层面帮助他们对抗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在患者痛苦、抑郁、焦虑甚至是愤怒的情况下,给予患者爱与尊严,时时抱有同理心,理解他们的苦痛,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是吴小立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他身上是最佳的印证。